搜贴子 搜作者(贴子) 搜作者(回复)
鞍山家教网首页 | 
社区首页 > 教师之家 > 浏览
楼主
让批评也能温暖孩子的心灵
批评,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,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,纠正错误,弥补缺失,从而完善自身。但如果使用不当,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,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,与老师产生隔阂。一个不善于批评的教师,无论你的动机如何善良,如果学生不能较好地接受你的批评,不愿亲近你,你理想中的教育境界就达不到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存在着个别差异性,因而批评也应讲究因人而异,多法兼用,才能让批评结出美丽的果实,促使学生的正确发展。
  案例: 竟成,在同事们的眼中一直是一个顽劣的学生:行为习惯坏,学习不认真,老是惹事生非。在接手这个班不到两个星期我就领教了他的厉害:上课时不但自己不听课,为了打发“无聊的”时间,还旁若无人地左顾右盼,东扯西拉,干扰其他学生学习。提醒他一次最多只能管3分钟时间,3分钟后依然是我行我素,完全没把我这老师放在眼里。为了消减他的嚣张气焰(我就不信还有整不下来的学生),也是为了维持班上正常的教学秩序,我常常整节课都拿两只眼死死地盯牢他,只要发现他有任何不应当的苗头,就毫不留情地迎头给他一棒,想借此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并加以改正。于是他也改变了策略,开始和我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。一段时间下来,他的劣迹不但没有丝毫好的转变,有时还会和我有言语上的冲突,而我已是身心疲惫,上课时由于不能全情投入,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很大影响,我这才意识到我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。
  后来,我冷静下来一想:我的这种教育方法其他老师也应该采用过,如果有效果,竟成也不会还是今天这个样子。为了解决好他这个“老大难”,我多方了解他的基本情况,翻阅了相关的书籍,再结合他的实际进行了一些分析:应该说竟成是个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,从他的种种言行来看,他早已对批评产生了逆反心理,对老师也是敌对和不信任的,哪怕我有时候对他好言相劝也是徒劳一场,在他看来那都是虚假的圈套。所以,转变工作应该从融恰师生关系开始,并对他软硬兼施,即表扬加批评双管齐下。 
  首先,我给竟成写了一封信。向他致歉,承认自己这段时间对他的态度有些过于严厉和粗暴,那是由于我希望他好的心情过于急切,想借此来缓和我们之间已有些紧张的关系。并告诉他,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”老师小时候也犯过错,很多大人物小时候也犯过错,不过我们都能及时地改正过来。这是为了给他树立信心,从侧面引导他要知错就改。最后希望他多给我的工作提意见,帮助我当一个称职的老师,希望我能成为一个让他喜欢的老师,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,在督促我的同时,他势必也得约束自己。整封信中我始终没有提到他的错误和缺点,并且尽量做到言语恳切,因为这是一个久经“磨砺”的学生,他对于批评是极其敏感和逆反的。
  第二天,我一走进教室竟然发现学生都在传看那封信,竟成的脸上还洋溢着得意的神情,显然,这次交流他是接受的。那天上课他也比以前好多了,虽然还是常常克制不住,但只要我拿两只眼笑眯眯地望着他,他马上就收敛了。看到他这一可喜的变化,我立即在班上表扬了他。以后,有时间我就坐在他的位子旁边和他聊天(纯粹的闲聊)。只要他有进步我都及时地给予表扬,如果他犯错误了,也不当众批评,我就给他写信。这样一段时间,我感觉他慢慢地和我拉近了距离,后来,就算我有时候当面批评,他也不逆反了。尽管到目前为至,他还没有完全改变成大家眼中公认的好学生,但我却清楚地感觉到了他的努力,也确实看到了他的变化,他需要的只是时间,毕竟,要完成这个转变是一个长期的,持之以恒的过程,他的人生之路已初见曙光,他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来见证。
  反思:通过以上这个案例,我并非要否定批评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意义,而是要商讨一种行之有效,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批评方式:
  第一,良好的师生关系,是让学生乐于接受批评的先决条件。亲其师,信其道。如果你的学生在心理上对你是抵触和不信任的,他对你说的任何话都是不接受的,更何况是批评;相反,如果师生这间的关系融洽,心理距离小,那么,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就表现为接受态度。
  为了改善我和竟成之间的师生关系,我坚持给他写信,显然,写信这一沟通方式他是十分喜欢的,只要是他喜欢的,一定更加接近他的心灵,它以含蓄的方式为我们创设了情感沟通的心理效应场,它那耳语般的温馨效果慢慢地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。有时间我会坐在他的座位旁边和他聊天,聊聊时下热播的动画片,聊聊班上的新鲜事。在课堂上,我也尽量多给他展示的机会,让他觉得自己很受重视。
  第二,巧妙的批评方式,是学生乐于接受批评的有效保障。批评应是因人而异,竟成是个行为易受情绪左右的学生,而且对批评又极度逆反,在批评时要特别讲究技巧。所以,我采用了旁敲侧击、曲折委婉的提醒式批评,希望能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,比如“这段时间你进步很大,如果你上课时再认真一点,相信你会进步得更快”。有时,我会用名人事例,或身边熟悉的人物和事例来启迪影响他,这样容易产生“名人效应”、“榜样效应”,使他心服中服。而他身上的问题又确实很多,每天仍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发生,不能每次都一一指出,批评要适度,以免出现“极限效应”,所以我在一段时间里会重点盯他的一个方面,循序渐进地帮他改正。每次批评后也不忘加以安慰,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“近因效应”,它是指人与人交往过程中,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,所以最后说上一句鼓励安慰的话,能较好地消除批评带来的不愉快情绪,从而让他乐于接受这次批评。
  第三,适当的鼓励表扬,是让学生乐于接受批评的润滑剂。好孩子始终还是被夸出来的,特别是像竟成这种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,他更渴望被认同,如果只是一味的批评,哪怕是再有艺术,也是往伤口上抹盐,所以需要鼓励表扬来调剂。心理学中有一种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,教师的鼓励中多包含着对学生的期望,学生接受了这种期望,找到了自信,觉得自己可以成为那样的人,那么,他就能成为那样的人。所以,鼓励可以帮竟成树立信心,一个人只有对未来充满信心,他才能去努力改正身上的缺点。 

作者:尹老师(141335)09-03-13 10:13回复此贴
回复内容:
百分·鞍山家教网 ©2003-2015